上班,尽量不要呆在一群对工资上瘾的人里
最近有个感想是,在经济下行期,要用上学的心态上班。经济下行期的职场有什么特点?卷,同样的报酬工作量大增,且有意义的工作量比例反而下降 —— 即便如此,也随时会面临被加入“向社会输送人才”名单
上大学有什么特点?不管你想不想,大部分人最终都会“毕业”,和职场35岁“毕业”是不是很像?大学除了休息时间,基本都是在教室或图书馆上课自习,大公司尤其是互联网“大厂”,工作节奏也走也是屁股沾了凳子就起不来,是不是很像?大学会有定期考试以及成绩排名,学分太低还可能会被退学,和公司绩效打分M-或垫底20%会被劝退是不是很像…
所以你发现没有,大学毕业之后上班,尤其是在经济下行期上班,就是一场Pro Max版的上学。但从另一个角度来想,用上大学心态上班,恰恰能够发现职场真正对人有价值的地方
比如你仔细想想大学最有价值的是什么?是学了什么课?是学校好不好?是专业好不好?
以上其实都不是最有价值的地方 —— 比如你大学学的专业知识,可能毕业就过时用不上了,就像你离开一家公司,可能上一家公司的很多专用经验就失效了。专业好不好也不是最重要的,就像你在公司的哪个部门或项目,项目很可能过几年就没了,你还得转部门或换专业(足够幸运的话)…
所以大学最有价值的是什么?
是你在大学同窗四年的室友,是你们班级的同学是不是争气,是你们学校校友有哪些牛人,是你同一届的同学们,大家各自在自己的战场奋斗十多年后,各自是不是有出息能回过头记得彼此,互相帮助
是你的导师在业内够不够牛,你的聪明才智和社交能力能不能得到老人家认可,觉得你是个“有前途”的小伙子
所以你发现没有,把这个逻辑换到职场,就是在公司最有价值的是你待的团队,你在公司这所“大学”干了4年,因为各种原因如果要“毕业”了,你的团队是不是一个战斗力超强的团队?你的领导是不是一个心地善良、且有能力、有决策力的领导?
1,在这样的团队,和一帮愿意作战也乐于作战最好是善于作战的人在一起,对自己的帮助和提升是最快的,也能学到最多的东西。而且,团队中的正向氛围也能让你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 这是我自己曾经亲身经历过的,确实对我大有裨益
2,有一个可靠的领导,有一群能打的同事,到哪里都依然能打,东边不亮西边亮,总有赢的时候。即便项目没了,或者部门裁了,乃至于领导离职了想出去带队单干,只要你的团队牛,你们到哪里都大概率继续牛,不至于“虎落平阳”
但是,很多市面上将的职业选择逻辑是错的,是倒过来的,他们会告诉你优先选行业,然后是选公司,最后才选团队领导
同等情况下,我觉得是优先选领导,其次选团队,在人靠谱的情况下再决定去哪家公司或行业
比如拿我比较熟悉的互联网行业举例,市面上有句话叫“有鹅选鹅”(腾讯),我觉得其实真相是,你在面试的时候就要反向考察你的面试官(里面往往有你的直接上级),这个人的管理风格、问题思考能力、你和对方气场是否匹配等等 —— 否则从你入职第一天开始就是煎熬
然后根据你觉得哪个团队更加靠谱,再决定选鹅还是选其他 —— 我们设想一个几年后从公司“毕业”时的极端情况
1,你进了一家老牌大公司,但团队很佛,一帮老员工喜欢教新员工如何摸鱼偷懒,爱讲上级坏话,且彼此之间派系斗争互相提防。结果35岁“毕业”后各自根本没有彼此认同和拿得出手的成果,只能各自重新投简历找工作
2,进了一家新兴公司,但团队战斗力很强,同时都各有擅长,整个公司氛围干劲很足,且团队leader是业内大佬,能力威望都能服众。4年后因为各种原因项目结束,大家“毕业”,但因为团队凝聚力、相互认同、leader的资源,你们不用“树倒猢狲散”,依然能够几乎用原班人马继续干新的项目
所以,不要呆在一群对工资上瘾的人里,我发现我在这样的团队待过后回忆都是不快乐的,因为结局早已经注定。还记得上学时吗,那时你喜欢的应该是想追求的理想、真性情且有趣的同学、博闻强识的老师 —— 毕业后也应该是这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