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浴室圈子 08月06日
为什么“见过很多世面”的人不容易大喜大悲 我之前和朋友去西北大环线旅行时就有个感慨,因为同行的另一辆车坐的都是一帮大学生或毕业不久的“小朋友”,一路上...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见过很多世面”的人为何不易大喜大悲的现象,并引入了“情绪构建论”这一科学理论进行解释。该理论认为,大脑为了节省能量,会将接收到的环境刺激与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反应抽屉”相匹配,从而快速分类和打包情绪反应。这些“抽屉”是通过早期经历和后天文化习得而形成的,例如父母对孩子情绪的引导,以及不同文化中对情绪表达方式的差异。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增加“情绪抽屉”的数量,能够使人对环境刺激产生更细腻、更全面的情绪体验,从而达到“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的境界。

📚 情绪构建论的核心在于大脑为节省能量,将复杂环境刺激归类于预设的“反应抽屉”。这些抽屉是成长过程中,通过对情绪词汇的理解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形成的,能够将海量原始数据抽象化,降低大脑处理信息的压力。

👨‍👩‍👧‍👦 早期经历对情绪抽屉的形成至关重要。例如,父母对孩子哭闹的不同回应,会将复杂的感受与特定情境关联,并压缩进“生气”或“害怕”等情绪抽屉,建立起“刺激-抽屉”的稳定反应模式。

🌍 文化背景深刻影响情绪抽屉的构建。东方文化中的“心照不宣”是一种包含撒娇和索取关爱的复杂情绪元素,而在强调个人主义和直接表达的美国文化中,则没有明确对应的词汇,这增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情绪反应的差异性。

💡 增加“情绪抽屉”的数量是获得更细腻、全面情绪体验的关键。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接触不同的环境和文化刺激,能够不断丰富和完善大脑的情绪处理机制,使个体不易因外界刺激而产生剧烈的情绪波动。

🧘‍♀️ 这种情绪上的沉稳,即“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是阅历和认知深度累积的结果。它并非缺乏感受,而是在理解和消化信息后,以一种更加平和、内敛的方式来回应外界,体现了情绪管理的成熟。

为什么“见过很多世面”的人不容易大喜大悲

我之前和朋友去西北大环线旅行时就有个感慨,因为同行的另一辆车坐的都是一帮大学生或毕业不久的“小朋友”,一路上欢声笑语,看到了好看的风景会发自内心地表现出“兴高采烈”。说实话我和朋友有些羡慕,对比起来我们就显得特别“冷淡” —— 就是你也会觉得风景很美,但就是没有那种发自内心“兴高采烈”的冲动了

这也说明享受生活这件事,能早做就一定不要晚做,因为当你年轻时去旅行见到风景的“喜悦”,和你后来见到风景的“感慨”是完全不一样的心境,举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巴菲特说的,“不要妄图把性生活留到老年时再用。”…

而我最近读了一篇很有意思的研究,是对于【人类情绪】这个问题的最新研究理解,也从科学上解释了,为什么“见过很多世面的人”不容易大喜大悲

这个理论叫“情绪构建论”。它的核心观点是 —— 大脑为了达到节省能量这个最核心的诉求,环境对你的各种刺激,会让大脑直接拉开你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反应抽屉】,各种【反应抽屉】里面装的就是已经“打包好的”不同的情绪反应模式

比如,你从小听到了关于情绪的词汇(愤怒、害怕、兴奋等等),会被大脑不断地分类和压缩进入不同的【反应抽屉】,为什么要压缩打包呢?

因为外界环境和身体每时每刻传来的信号太多太多了,等外界和身体的各种信号涌来,大脑会看看哪个抽屉最能代表这些感觉的大杂烩,就把大杂烩归类到预设的【反应抽屉】中方便进行下一步决策,把几千条原始数据抽象为几个抽屉,大脑处理信息的压力就会骤降

更关键的是,这些【反应抽屉】的生成,是从生活和文化里习得的

首先,比如你小时候哭闹,父母就会哄说:“别生气啦,玩具给你给你”,但有时也会说:“别害怕,这是逗你玩的”,可能是之前把你吓着了。于是你的大脑就会把夹杂着各种信号的复杂感受结合情景,压缩到“生气”和“害怕”这些情绪抽屉里

反复多年,这些情景就在脑中建立了稳定的【产生刺激】-【拉开情绪抽屉】的关系

其次,后天文化学习也会形成更多【抽屉】

比如东方文化中有一个类似“心照不宣”的情绪元素。具体表现就是,一个已经比较成熟的人,还表现得像孩子那样故意地展现出不成熟的状态,故意撒娇,而且不用语言明说的情况下,向对方索取宠爱的一种行为,就是“懂的自然懂”

双方如果配合得好,就相当于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只有我们懂”的良好关系互动 —— 你不说我也不说,双方还能互相理解,动作上还能配合到位

但在美国文化里压根就没有明确对应的类似“心照不宣”这个情绪对应的翻译。美国文化里讲究个人主义、独立、成熟,直接表达感受。如果放在美国,这种有点“作”的情绪很可能是会被鄙视的

但是,如果你知道世界上有这样一种叫作“心照不宣”的文化,这个新词实际就增加了你大脑处理情绪时的【抽屉】,你大脑对环境刺激的反应也就更全面

所以,怎样让自己有更细腻和更全面的情绪体验,不至于太“神经大条”?就是增加你的【情绪抽屉】数量

而幸运的是【情绪抽屉】数量是能够通过后天“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收集环境和文化的刺激来形成的

这也是为什么读了很多书,见过很多世面的人不会大喜大悲的原因,所谓 “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情绪构建论 情绪管理 心理学 人生阅历 文化差异
相关文章
HPI-MIT design research collaboration creates powerful teams
情绪起伏大怎么办? 我觉得情绪起伏大本身,不一定构成问题吧?情绪起伏是很正常的,尤其对年轻人来说。这个时期多巴胺分泌就是很旺盛。从进化的角度看,这样很...
刚在微信读书打开阅读《为什么没人早点告诉我》,书的扉页写着:“人生中的事分为两类,你能控制的,你不能控制的。 不能控制的包括:已发生的事,你的记忆,别...
很多人问我怎么寻找自己的北极星。答案是四个字:格物致知。 意思就是,你需要不断自问自答,探究你自己的问题。 探究的方向有两个:1️⃣ 你在恐惧什么?2️⃣ ...
猴子心态VS僧人心态 Monkey Mind:被细节困扰 过度思考 抱怨比较批评 短期满足 苛刻专权 自我中心执迷不悟 被愤怒等情绪掌控 寻求应急之道 Monk Mind: 专注问题...
本周推荐一本《心理医生的故事盒子》。 我超喜欢这本书。它真的很好读,内容就是一个个的寓言故事。但同时它又非常发人深省。 用生活化又有趣的故事,四两拨千斤...
本周推荐一本《好情绪养成手册》。 我看完才发现这本书的英文原名居然叫《A Manual for Being Human》,这不就是人类使用说明书嘛?。跟《纵横四海》撞主题了...
我也对自己有过相同主题的长期观察,得出的结论是: 当我莫名烦躁、自我怀疑、自我攻击的时候,基本是以下几种情况: 1. 没睡够/睡得不好 2. 2天没阅读长内容了 ...
用餐和冲刺 "背后的迷人心理学,以及为什么它的意义远不止一顿免费晚餐
关于衰老、成长和变化的九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