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球今日话题 08月05日
从王晶的电影爆款逻辑,看清消费类投资的结构性盲点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深入剖析了消费品和内容行业的投资逻辑,指出市场热度并非可持续的护城河,而是情绪账户的一次性兑现。导演王晶的观点被引用,强调了内容IP的“代际轮回”和“审美节奏”对于穿越周期至关重要。文章通过瑞幸咖啡和泡泡玛特的案例,揭示了“客户结构错配”、“管理文化未完成转身”以及“情绪消费的生命周期焦虑”等长期投资盲点。最终强调,成功的投资更在于对企业“结构性盲点”的洞察,以及对品牌、人性、节奏和结构的长期理解与耐心布局,而非仅仅追逐短期热度。

🎯 热度非护城河,而是情绪账户的一次性兑现:文章引用王晶的观点,指出贾玲和 deputado 的成功并非仅是电影本身,而是多年观众情绪积累后的集中爆发。一旦情绪储备耗尽,热度便会消退,如同气球放气,即使内容尚可,也难以维持吸引力。这提醒我们,爆款的产生是情绪节奏与人性循环的结合,而非一锤子买卖。

🔄 内容穿越周期的秘密:代际轮回与审美节奏:文章指出,迪士尼卡通片每五年重映必大卖,是因为每隔一段时间便有新一代的年轻观众出现。这种“遗忘—怀旧—再发现”的周期,尤其在内容供给过剩的当下,是内容IP穿越周期的关键。投资消费品和内容产品,需理解人性惯性、时间节奏和代际轮回,进行长期布局,而非仅看眼前数据。

📊 市场热度 ≠ 商业护城河,结构洞察是关键:文章强调,市场热度(如泡泡玛特火爆、瑞幸卖爆)只是信号,而非投资结论。投资成功的关键在于洞察企业能否在十年后依然盈利的“结构性盲点”,而非依赖短期数据(如营收暴涨、用户增速快)。需要反问热度是一次性套利还是结构性兑现,客户是消费品牌还是捡便宜,团队是打磨长期价值还是流量操盘。

☕️ 瑞幸咖啡:性价比客户与品牌客户的结构错配:瑞幸以“极致性价比+快速爆品+刚需饮品”吸引了对价格敏感、对品牌忠诚度低的客户。其核心打法仍是流量驱动和热点制造,而非星巴克式的用户心智和场景文化打造。管理文化和盈利模式(规模摊薄成本、门店快速复制)的可持续性存疑,使其更像一家流量公司而非强品牌壁垒的消费资产。

🧸 泡泡玛特:情绪消费的生命周期焦虑与盲点:泡泡玛特依赖IP设计和盲盒机制激发消费刺激与收藏冲动,但核心IP增长瓶颈、新IP承接乏力、缺乏系统化叙事以及盲盒机制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压迫感,都显示出其高度依赖高频情绪消费,难以实现复利增长。消费者理性化以及转售市场泡沫也对其品牌信任构成冲击。

Sandy

一、热度不是护城河,而是情绪账户的一次性兑现

王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导演”,他是拥有他父亲、叔公、祖叔公跨越三代人、百年传承的电影家族背景,王晶深刻理解电影行业的周期律、爆款规律与观众心理,他的判断力并不是停留在感性,而是长期沉淀后的系统认知。

王晶说:“贾玲的成功,其实不是一部电影的成功。她多年在《王牌对王牌》里和观众的情绪建立,一点点积攒下来。最后到《李焕英》,是情绪账户的一次集中兑现。”第二部就没那么好了,因为热度已经被“气泄”了。

一旦“情绪的储备”被释放完,第二部即使内容不差,热度也不再,就像气球已经放气了。观众不是不爱你了,只是你在他们心里的“刺激点”已经不新鲜了。

同样的例子也出现在大鹏的《煎饼侠》上。它靠《屌丝男士》多年铺垫,才在电影上映时“一敲”爆发。但“钱箱”里的储备一旦清空,就得从零开始慢慢攒,第二部就不行了。

很多时候,做消费类、潮玩类投资,不能只看眼前的“热度”或“数据”,更要看到背后的人性循环与时间逻辑。

爆款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情绪节奏 + 人性循环。

二、热度如何穿越:从“代际轮回”到“审美节奏”

王晶还指出:“每种类型的电影都会有观众,只要抓住节奏。迪士尼的卡通片每五年重映一次,每次都大卖。为什么?因为五年后又有一批五六岁的新孩子成为观众。内容没变,观众在变。”

许多吸引力强的内容,当下看腻了,十年后换个包装再推,又能成功。这种轮回并非神话,而是基于人性与审美的“遗忘—怀旧—再发现”周期,尤其在内容供给高度拥挤、用户注意力转移迅速的当下。

这和消费品很像:

a. 一个国潮品牌火,是因为踩中了审美疲劳后的情绪转向;

b. 一个潮玩IP卖爆,是因为长期内容铺垫终于在新包装中触发用户情感。

但如果过度重复,不管是剧还是品牌、IP、短视频,都会进入‘审美疲劳+消费冷淡’的周期。”

所以,就需要发散性地去思考几个问题:

a. 这个爆款背后,是不是经历了长时间的“内容积累”和“观众情绪养成”?

b. 它的受众有没有代际更替的空间(像迪士尼卡通5年一轮回)?

c. 它的产品形式是否可以循环利用、重新包装,而不让人审美疲劳?

d. 创作者或公司,是否理解“热度是消耗品”而非护城河?

如果理解了这套逻辑,就会明白:

投资消费品、内容产品,拼的不是一时的数据曲线,而是对人性惯性、时间节奏、代际轮回的长期理解与耐心布局。

三、市场热度≠商业护城河

在很多内容消费类公司的讨论中,市场容易被“热度”带偏方向。

比如泡泡玛特火了,就有观点认为潮玩是长期趋势;

瑞幸卖爆生椰拿铁,就有人判断“它已走出财务造假阴影,成为国民咖啡品牌”。

但热度最多是信号,绝不是结论。

作为投资人,必须回到一个核心问题:

这家公司是否具备十年后依然能赚钱的结构?

四、优秀投资的前提:不是趋势判断,而是结构洞察

市场经常采用“直线思维”去看公司:

a. 今年营收暴涨 → 明年会更好;

b. 用户增速快 → 品牌粘性强;

c. 产品排队火爆 → 说明复购率高;

但真正决定企业十年后还能否赚钱的,从来不是这些表层数据,而是被主流认知忽视的“结构性盲点”。

作为投资人必须习惯于反问:

a. 这个火,是一次性情绪套利,还是结构性资产兑现?

b. 这类客户,是来消费品牌,还是来捡便宜?

c. 团队能打磨长期价值吗,还是擅长流量操盘和资本游戏?

五、瑞幸与泡泡玛特:不是全盘否定它们的投资机会,而是提醒长期投资的盲点.

案例一:瑞幸咖啡——热度之下的结构性错配

自2021年“生椰拿铁”爆红以来,瑞幸凭借一系列大促、爆品联名(如2023年的“酱香拿铁”)、高速门店扩张等策略,在2023年进入新一轮高增长周期。市场也开始重新讨论其是否真正走出财务造假阴影、具备长期价值。

但如果从用户结构、商业心智、团队风格、底层动机等角度去审视,我对瑞幸的长期性依然存疑。

(1)客户结构错配:性价比客户 ≠ 品牌客户

瑞幸本质上是抓住了“极致性价比 + 快速爆品 + 城市白领刚需饮品”的组合逻辑。这类客户的特征非常明确:对价格敏感、对爆款猎奇、对品牌心智忠诚度极低。

这决定了:

a,当优惠消失、竞品模仿、或口味失焦时,客户会迅速转移;

b,瑞幸需要不断制造“下一款生椰拿铁”维持流量,不是靠品牌自然沉淀复购。

这和星巴克的路径有本质区别:星巴克在做用户心智和场景文化的打造,而瑞幸是做爆点刺激+规模套利。

(2)管理文化未完成“转身”

财务风波后,虽然高层更替,但底层文化未必完全切换:

a,核心打法仍是“流量驱动 + 产品热点制造 + 促销裂变”;

b,门店开得快,但员工流动率高,用户体验不稳定;

c,营销节奏密集,长期用户运营体系尚未建立。

(3)可持续盈利的支撑结构并不稳固

目前瑞幸的盈利表现在很大程度上靠两件事:

a,规模摊薄成本(中央厨房 +供应链效率);

b,门店快速复制产生的现金流(类似“铺点套利”)。

这套模式在扩张期确实管用,但一旦流量放缓、门店效率下降、成本上升,利润空间将迅速压缩。

目前来看,瑞幸仍是一家靠交易性策略驱动的流量公司,并非构建了强品牌壁垒的消费资产。

六、案例二:泡泡玛特——情绪消费产品的生命周期焦虑

泡泡玛特是典型的“情绪消费型公司”:通过IP设计 + 盲盒机制,构建消费刺激与收藏冲动。

早期跑出来的逻辑是成立的。但当热度过去,问题逐步显现:

(1)核心IP稀释、审美疲劳加剧

a,Molly、Skull Panda 等核心IP已逐步出现增长瓶颈,销售占比下降,带动力减弱;

b,尽管公司持续推出新IP,但多数难以形成稳定的粉丝基础或销售主力,未能有效承接老IP的市场位置;

c,当前多数IP以造型设计为核心,缺乏系统化叙事与跨媒介延展,尚未建立类似迪士尼、宝可梦那样具备长期文化生命力的内容生态。

(2)盲盒机制是双刃剑

a,不确定性一开始是兴奋点,后来变成压迫感;

b,消费者越来越理性,愿意为“情绪刺激”付费的人群在收缩;

c,转售市场的泡沫和玩家离场,也对品牌信任形成冲击。

这意味着:泡泡玛特的商业模式高度依赖于高频情绪消费,而不是日常稳定需求。

情绪消费可以爆发,但难以复利。

七、判断长期价值的三件事

投资消费公司,尤其是IP型、情绪型、潮流型企业,必须回到以下三个关键判断:

1,情绪资产是否厚实、结构是否能复用?

2,管理团队是否从“流量套利思维”切换为“结构积累思维”?

3,品牌能否控制“节奏”?有无审美耐力和反疲劳机制?

八、穿透表象,看见结构与动机的隐形链条

胡猛在他《风和投资笔记》中说过一句话:

“金融是个神奇的行业。成功的企业家可以是小学没毕业,但金融行业的顶尖人物,很多是名校毕业的学霸。”

企业家靠直觉和冲劲可以打下山头,但投资人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系统——需要理解概率、节奏、结构与人性如何交织。

王志纲也说:

“世界不关联东西其实是关联的,要有将其打通的能力。第一流的学问,第一流的事业,往往需要贯通原本相距遥远的事物。”

投资消费企业,表面是数据与热度,实则考验是否能洞察情绪背后、增长深处的结构与动因。

企业运行中充满变量,单点判断往往失真。唯有打通“品牌 + 人性 + 节奏 + 结构”的相关性,才能建立一个稳态、抗周期的判断框架。

看清盲点,拓展知识面,串联起事物的底层关联,才是长期投资消费企业的起点,不是看谁起得猛,而是看谁站得稳、走得远。流量只能博一时,信任才能赢长久。

真正的好公司,得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1. 三年后,还有人愿意为它买单吗?

2. 五年后,它还能引领一波审美或文化趋势吗?

3. 十年后,它是否已成为一代人的生活习惯与文化符号?

这些问题,不能靠热度来回答,只能靠结构性观察、非线性判断和对人性的长期理解。

有些公司顺势能搏短期红利,但长期投资存在高风险,需看清盲点,敬畏市场。



本话题在雪球有41条讨论,点击查看。
雪球是一个投资者的社交网络,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
点击下载雪球手机客户端 http://xueqiu.com/xz]]>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消费投资 内容IP 品牌价值 长期主义 投资策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