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08月05日
被迫自证“不是AI”的学生越来越多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人工智能工具在学生群体中的泛滥现象及其带来的挑战。一方面,学生因作业重复、枯燥或教育体系滞后,倾向于利用AI寻求捷径,导致原创性受到质疑,甚至面临学术不端的指控。多位学生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自证清白,而“AI标签”一旦形成,解释便愈发困难。另一方面,AI的高效和低门槛也加剧了学生的惰性,带来了“输在起跑线”的焦虑感,并削弱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指出,面对AI的普及,教育体系亟需改革,不仅要思考如何将AI融入教学,更要关注培养学生难以被AI替代的创新、个性、情感交流及理性感性结合等能力,最终帮助人类成为更自由、更完整的人。

🤖 **AI工具泛滥引发学生原创性危机与自证困境:** 文章指出,AI工具的普及导致学生在作业、论文中过度依赖,甚至完全由AI代笔。这使得学生的作品容易被误认为AI生成,即使是原创内容也可能因“文笔太好”而被质疑,甚至被查重网站判定为“非人写”。学生因此面临着巨大的自证压力,需要提交大量的过程截图和历史记录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而一旦被贴上“AI标签”,解释往往徒劳无功,如同精神病患者难以自证一样。

🎓 **教育体系滞后与学生动机失衡加剧AI使用:** 许多学生使用AI的原因在于对教育体系的不满,如作业重复性高、内容枯燥、老师课件老旧等。他们认为在“水课”或形式化的作业中投入过多精力没有价值,只想混个学分毕业。当学生缺乏深入理解和思考的动力,或教育内容未能跟上时代发展,AI便成为了一种“合理”的替代方案。部分家长甚至默许或鼓励孩子使用AI,认为这与使用Word、Excel无异,进一步助长了AI在教育中的滥用。

💡 **AI的低门槛与高效率诱发学生惰性与“群体效应”:** AI工具的便捷性和高效性,以及其产出内容往往优于学生自身水平,使得学生难以抵挡其诱惑。一旦发现AI是“不用努力不用吃苦”且效果显著的方式,就难以戒掉。同时,学生间的攀比心理和“群体效应”也促使更多人加入AI使用大军,担心“输在起跑线”。这种依赖不仅削弱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让他们对学习的意义和自身能力产生怀疑,甚至认为离开了AI就无法完成工作。

🏫 **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关注AI时代下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 面对AI的挑战,一味限制学生使用AI是无效的。文章强调,教育改革应着眼于AI时代下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例如创新能力、个性保持、情感交流以及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学校需要思考如何将AI融入教学,利用其优势,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信息求证。教育的最终目标应是帮助学生摆脱机械化、重复化的工作,追求精神层面的成长,成为“更完整也更自由的人”。

“鉴AI”的风气越来越泛滥了。

现在很多图片、文章乃至于新闻的评论区,都常有人出声质疑:“这是AI搞的吗?”

学生更是成为了受害者。

明明是自己手敲的剧本,被老师空口怀疑,理由是文笔太好了,“你写不出来”。

写论文时引用了内部文件,反而被查重网站鉴定“不是人写的”,要求做出修改。

作者采访的原话、自己写的论文结论,全都被剥夺了原创权,转而成为机器的荣誉。

明明他们绞尽脑汁写作业,只想有个好结果,却反过来被认为是利用工具作弊。

甚至可能进一步指控为“学术不端”。

美国休斯顿的一位大二学生,英语作业被教授打了0分,理由就是如此。

这门作业占期末总成绩的15%,很重要,她特别焦虑自己非要为一件没做过的事情买单。

她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来证明自己没有作弊,不得不提交了整整15页的写作过程截图、自动保存的历史记录。

从此后,她养成了“好习惯”——每次做作业之前,先架起摄像机,拍摄全过程,以免再次被指控却拿不出有用的证据。

这就是学生们要面对的现实。

AI产出的内容越是人机莫测,大家面临的怀疑似乎就越多,于是不得不花更多时间用于自证。

但这很难。当一个人被认为是精神病,那么他再怎么说自己不是精神病也没人相信。

现在也一样。当有人已经给你打上AI的标签后,你再怎么解释,也会被认为是狡辩。仿佛非要逼人“不说人话”才行。

反过来看,不能只怪老师和学校风声鹤唳,主要是用AI写作业的学生确实多。

一项全球调查显示,86%的大学生会使用AI工具,“其中24%的学生每天都在使用,最常见的是用于搜索信息、检查语法和撰写初稿。”

国内也有统计提到,近六成高校师生每天或每周多次使用生成式AI。近三成大学生用来写论文或作业。

当代大学生用起AI简直是信手拈来。从小组作业到结课论文,无一不能从AI中汲取灵感。

有的是自己先写个框架,然后扔给AI进行扩充和润色;也有的会让AI自行发挥,自己再修改掉比较明显的人机输出,以免穿帮。

最敷衍的,就是什么都不做,完全把AI当成自己的大脑,一味地复制粘贴。

“不知知网翟天临”给要写论文的学生们挖了个大坑,AI却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点。

意料之外的是,中小学生也没能幸免。

总结《骆驼祥子》的剧情梗概,他们一字不读,凭空创造出新的女主角。

日常写周记作文,“老鹰捉小鸡”就成了浩瀚的游戏星海中独特的一颗星辰。

前几天刷到国外一位教授在课堂上崩溃大喊:“我受够了,你们为什么都用AI做作业?”

足以说明这已经是全球普遍的现状。

人们发明AI的时候,只觉得是便利的工具,没想到学生们抢先用它走起了捷径。

如果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做,他们会给出一些看似合理的答案,逻辑自成一派。

很多学生抱怨作业多,重复性高,写的都是老生常谈,越写越枯燥,纯粹浪费时间。

就拿写作文来说,很多小孩没那么多生活分享,却偏偏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把生活写得一波三折、情感真挚,那能怎么办呢?就只好让AI胡编乱造。

一部分家长还会默许这种行为,甚至主动操作。他们觉得没必要把时间花在这里。

“孩子用AI当工具,就和我们以前用word和excel一样,应该正常看待。”

大学生的感受更激烈。

他们发现很多水课,老师自己还用着二十年前的老课件,一点都不与时俱进,布置作业也只是走个形式,就为了完成KPI。

于是学生也只想混个学分毕业,更没有认真写的价值,“反正最后都是一坨废纸。”

有些学生倒是想自己写,但有心无力。

如果内心已经有了想要表达的内容,有对某个课题的思考和理解,那么写作业写论文自然不在话下,因为他们能够言之有物。

可惜现在往往是颠倒的。学生们还来不及对某个领域有深入的理解,就已经被赶鸭子上架要写出好的东西了。

他们还没学会如何检索资料,如何查询研究文献,就被要求独立完成高质量的论文。好比平时讲的是1+1=2,末了让你论证拉格朗日定律,那谁能讲明白?

这时候不找AI还能找谁?百度还是谷歌?在他们看来,用AI写论文和以前用搜索引擎写论文,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AI的效率更高,还不用自己去当剪刀手,反复搞复制粘贴。

还有人将其归结为老师的错误示范。

既然有些老师都不能控制自己不用AI做课件,再又何必教育他们不用AI做作业。要以身作则,不能宽以律己严以待人啊。

还有学生戏谑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用AI那是帮助AI成长啊,你不用我不用AI就成了没用的代码,你用我也用AI才能快快长大。”

很多学生知道用AI是偷懒的方式,但问题在于人就是容易有惰性的。

一旦发现这种方式门槛低、效率高,而且确实写得比自己更好,就算被老师发现后果也不算严重,那就很难戒掉了。

不用努力不用吃苦的感觉,让人上瘾。

更何况,学生间的行为会相互影响。

看到别人都用,难免想“我为什么不能用呢?”“如果我不用,算不算输在起跑线上呢?”

尤其是,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做的东西,不如舍友用AI随便水出来的内容分数高,必然也会打消学习的积极性,选择一起摆烂。

时间长了,学生也感到茫然。

一方面,大家开始怀疑学习的必要性。

既然AI都可以做到,那学这些还有意义吗?又该学到什么程度,才能和AI匹敌呢?

另一方面是意识到了自己对AI的依赖。

研究表示,超过四分之三的学生认为,“如果没有AI的帮助,他们无法完成自己的工作。”

有了AI的辅助,他们不愿意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而是万事都想着先问问AI。

包括现在看到很多评论区里,都会有人拿着问了AI以后得到的回复去做科普,但却没有想过要去求证其中的内容是不是真的可靠。

大家本想驾驭AI,反而成了AI的傀儡。

鉴于AI内容的泛滥,各大高校都开始发布详细规定,要求论文或作业中的人工智能内容不超过某个百分比,也有引进或考虑引进检测工具进行辅助,否则在分数上做出惩罚。

但一味限制和要求学生,没有意义。

毕竟我们不能只在需要学生写作业的时候,要求他们理解学习和独立思考。

在AI越来越强的时代,学校到底应该教些什么,才是当下更应该思考的问题。

走在前面的人,已经提出了新的思考:“为什么要布置用AI就能完成的作业呢?”

是啊,为什么呢?

老师让小孩不要用AI写论文,但自己教的写作结构其实和AI如出一辙:总分总结构,通过细节描述总结,善用排比或者比喻……

如果非要填鸭般灌输给孩子这样的写作技巧,那么和通过AI写作有什么区别呢?不是照样会失去自己思考的能力,只会套模板吗?

事实就是现在的教育体系其实没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很多人读完大学出来才意识到自己对真正的社会一无所知,什么都要从头学习。

还有很多人只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却忽略了内向的求索,一生都在按照别人的要求生活。

但明明我们的想法、情绪、喜好、性格,才能够决定我为什么是我。究竟怎样保有这些特质的独特性,或许才是未来更需要关注的话题。

于是,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

不仅要考虑如何把AI的运用纳入课堂教学,让高新科技走进基础教育,还要培养人们如何创新、如何保持个性、如何交换情感、如何兼具理性与感性这些难以被AI替代的能力。

AI必然会成为我们未来生活的一部分,一定会替代更多标准化工作,那么人类反而有机会摆脱那些机械化、重复化、指标化的工作内容和物质世界,去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

然后,重新成为“更完整也更自由的人”。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AI教育 人工智能 学生 教育改革 原创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