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9 20:00:00
1947年底,在四川省南川县丛林乡海孔洞坚持生产了九年,研制出我国第一架飞机的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第二飞机制造厂,陆续搬回了南昌(见拙作《海孔洞往事:战机工坊》一文,2021年11月4日《南方周末》)。1949年底,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挺进大西南,川黔交界的大娄山一带,相继建立起各级人民政权,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1955年,为开发大娄山一带丰富的矿产资源,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重庆市南桐矿区,南川县丛林乡划归南桐矿区,而“气象雄阔”的海孔洞被国家档案局看中,准备在洞中修建国家级档案库。然百废待兴,各项建设事业都需要花钱,海孔洞档案库建设还排不上号。光阴荏苒。新生的共和国成立仅仅十多年时间,又迎来了一个动荡岁月。进入1960年代,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新中国依然采取封锁和孤立政策,南部,境外战争升级,威胁加大;北边,中苏关系破裂,曾经的老大哥重兵阵列,虎视眈眈。战火中走出来的中共领袖们,蒿目时艰,开始谋划应对之策——中国的三线建设,由此拉开帷幕。镶嵌、掩埋、进洞
国营山西机床厂原系阎锡山经营的太原兵工厂,1949年太原解放后被人民政府接管。发展到1960年代,山西机床厂已成为大型火炮军工企业,军工系统内部代号为二四七厂。1965年4月,山西机床厂接到五机部(负责兵器生产)下达的重要任务:负责在四川省重庆市周边再建一个火炮生产厂。山西是革命老区,抗战时期是八路军最重要的战区之一,五机部的要求是:要像当年支援抗战一样支援三线建设,设备要给最好的设备,人员要调配最优秀的员工——从此,“好人好马上三线”,成为全国各地支援三线建设的一条不成文的规则。接到任务后,山西机床厂当即派出一位老八路出身的副厂长,率12名工程技术人员和生产骨干组成筹建组,于5月2日晚赶到重庆,与五机部第五设计院的设计人员会合后,5月4日就来到四川省涪陵专区南川县三汇公社的马林坝实地勘察,设计工作迅即展开。在此之前,1964年8月起,五机部就根据中央关于开展三线建设的决定,组成了三线建设选址工作组,踏勘了川东、川北、川南43个县的两百多个点。1965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五机部的《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生产基地建设规划》,成立了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李井泉为主任,程子华、彭德怀等为副主任的三线建设委员会。作为三线建设规划核心“两点一线”(两点是重庆常规兵器、攀枝花钢铁,一线是成昆铁路)中的一“点”,三线建设委员会组建了由五机部副部长朱光、重庆市市长鲁大东组成的重庆地区常规兵器配套建设指挥部,按照三线建设的保密规则,这个指挥部的代号为073工程指挥部。五机部决定用三年时间,在重庆及周边地区建成能生产各种大口径火炮的军工企业群,一旦战争打响,地处西南大后方的重庆兵器工业基地,要源源不断地保证我军各种大型火炮的供给。3月15日,五机部确定了重庆地区1966年建设六个新厂的生产协作方案,明确了对应的包建厂。六个新厂中,由山西机床厂负责包建、准备建在南川县三汇公社马林坝的新厂被命名为“南川大口径榴弹炮装配厂”,代号一五七厂。取山西的简称“晋”,再取新厂地址马林坝中的“林”,公开厂名即第二厂名为“国营晋林机械厂”(三线建设的军工企业,都有第一厂名、第二厂名和工厂代号)。选址马林坝,是看中了这里地处川黔交界处,属典型的大娄山喀斯特地貌,四面环山,溶洞众多,甚为隐蔽。三线建设的宗旨是“备战、备荒”,备战是第一位的,建厂原则是“靠山、分散、隐蔽”,国防工委更是明确了军工企业“靠山、分散、隐蔽”原则的具体措施是“镶嵌、掩埋、进洞”。镶嵌、掩埋、进洞,为的是把军工企业的主体工程隐蔽起来,一旦开战,敌人即使拥有制空权也难以发现。而最好的隐蔽方式是进洞,这是在敌人大规模轰炸的战时状况下,也能坚持生产的最有效办法。筹建组到了马林坝才发现,这里溶洞虽多,但洞体普遍偏小,不适合在洞中建造大口径榴弹炮。正当筹建组为大口径火炮厂难以进洞而一筹莫展时,1965年6月2日上午,五机部一位参加国家档案局召开的机关档案管理工作会议的处长,在会上获知国家档案局将放弃在海孔洞修建档案库的消息,这位处长连忙打电话向部里报告,部领导立即将这一消息电告正在南川县三汇公社马林坝的筹建组。第二天,筹建组就来到了丛林公社海孔大队,再次开展选址勘察。经过比较,073工程指挥部报经五机部批准,晋林机械厂建厂地址,由南川县三汇公社马林坝,变更为南桐矿区丛林公社海孔洞。因有原第二飞机制造厂的基础,筹建组仅用两个月时间,于8月2日就完成了在海孔洞建厂的初步设计。由于厂址变更,原定的第一厂名“南川大口径榴弹炮装配厂”,更名为“四川南桐师炮厂”;第二厂名因丛林公社也有一个“林”字而不变,仍为“国营晋林机械厂”,工厂代号不变。抗战时期生产飞机,三线建设生产火炮,海孔洞的两段军工传奇吸引了我。2019年8月5日,清晨6点刚过,我从成都乘高铁到重庆綦江,从綦江换乘长途客车到万盛区,又从万盛区坐乡村巴士到丛林乡,下午3点多从丛林乡搭乘摩的到了海孔洞。屹立了亿万年的海孔洞依然雄阔,早已没了往日的喧嚣,只有当年的三幢生产调度楼,破败又沉静地横卧在“豁然开朗”的洞口,顽强地守护着过往的秘密。
承受战争压力
1960年代的三线建设,是与战争抢速度的国家工程。1965年8月2日完成设计的当天,一支国字号施工队伍就开进了海孔洞。国家建工部第三土石方公司第三十一队,除了要完成通路、通电、通水和平整场地的基建工程,还要清理1号洞,打通1号洞通往地面的运输隧道。尽管施工设备简陋,三十一队还是很快就清理土石方11840立方米,完成了三通一平。1号洞还未打通,另一支国字号施工队伍已在洞口安营扎寨了,承建晋林机械厂全部生产车间的建工部第二工程局第五公司,随时准备进洞施工。按照设计方案,晋林厂的火炮车间要建在海孔洞的1号洞中。海孔洞发育于大娄山中厚层的栖霞石灰岩中,洞体坚固而稳定,覆盖层40至70米,隐蔽性极好。1号洞是前后相连的两个溶洞,前洞长210米,宽18至32米,高18至36米;后洞长105米,宽12至50米,高18至22米。如此宽大的溶洞,可以进行大型机具操作,这也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选择海孔洞建第二飞机制造厂的原因。1号洞内全部车间的建筑面积达16991平方米,占全厂生产性建筑面积的2/3。抗战期间第二飞机厂在洞中搭建的1200平方米简易厂房,经过二十多年的侵蚀,早已破败不堪,必须全部拆除。因为靠山、分散、隐蔽的地理特性,加上工期紧,任务重,而晋林厂又是建在溶洞中,洞内阴暗深邃,暗河横穿,结构复杂,钟乳石倒挂洞顶,滴水绵绵,施工难度更为艰巨。特别是施工爆破,为了不破坏喀斯特溶洞的地质结构,保证洞体的稳定,洞中的爆破作业,每次的炸药量必须限制在1000克之内,大大影响了施工进度。在三线建设中,这些困难似乎都不是困难。修建晋林厂时,没有什么甲方乙方之分,更没有监理一说,修建中的工厂方、设计院、土石方公司、建筑公司、安装公司,统一在施工指挥部党委的领导下工作。1966年8月,晋林厂施工最紧张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陆军部队,组建一个新兵种,专门承建国防工程和国家基础建设重点工程——基建工程兵,正是为当时已在中西部地区全面开建的1100项三线建设工程而组建的。建工部第二工程局第五公司,第一批编入基建工程兵,代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字第205部队。一觉醒来,昨天的老百姓成了今天的军人,深灰色的帆布工装,换成了土黄色的作训服,施工干劲暴涨,工程进度大大推进。建字第205部队在海孔洞施工六年,1971年6月撤离时,修建完成了全部厂房,晋林厂具备了研制火炮的生产车间。

炮声响过二十年
边筹建边生产,是三线建设的常态。工厂还在修建中,火炮生产就提上了日程。1966年8月,五机部从山西机床厂调来一门当年生产的54-1式火炮以及54-1式火炮的全部零部件给晋林厂,用于组装测试。晋林厂用了十个月时间进行研发组装,1967年6月29日,晋林厂组装的第一门火炮,在工厂的试验靶场,以零度射角打了四发炮弹。海孔洞的第一次炮响,标志着54-1式火炮,要由国营晋林机械厂接续生产了。54式火炮是从苏联引进的代号M30的122毫米榴弹炮。这款1938年研制的火炮,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1954年,黑龙江齐齐哈尔市的一二七厂成功仿制了M30,命名为54式火炮,标志着我国军工企业迈进了世界大口径火炮生产国行列。后来,五机部指令54式火炮改由山西机床厂生产,山西机床厂对火炮作了25项较大改进,大大提高了火炮的性能和威力。1966年,改进后的火炮被命名为54-1式火炮。生产大口径火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970年,晋林厂接到小批量试验性生产任务,生产全炮13门,射击试验全部合格。随即,上级下达生产任务,1972年底,晋林厂第一次向人民解放军的炮兵部队,提交了用于实战装备的54-1全炮102门。从此,晋林厂开始专业生产装备我军师级炮团的122毫米榴弹炮。从1972年至1978年,晋林厂交付给部队的火炮,可以装备18个师炮团。1979年2月,对越自卫还击战中,地处战斗前沿的师炮团,用122毫米榴弹炮摧枯拉朽的火力,压制了越军的反抗,保障了战斗的胜利。


从仿制到引领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三线企业已普遍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三线布局的背景,是备战备荒,立足于打仗,立足于早打、大打,当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备战备荒的背景改变后,三线布局的弊端开始显现: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远离市场,信息滞后,物流不畅,人才难留。晋林厂虽已建成完备的军工厂,同样面临这些困境。特别是建在海孔洞里的生产车间,阴暗、潮湿,对机器设备和成品、半成品的腐蚀极强,严重影响产品质量。而整个厂区建在喀斯特地貌区,多次发生塌方、地陷、滑坡、危岩等地质灾害,危及工厂安全。1981年,工厂为改善职工生活,在花排山修建了一口水塘,投放了2.6万尾鱼苗。1983年5月26日午后,水塘突然塌陷,7000立方米的水,呈漩涡状倾泻至塘底的地缝中,发出一阵恐怖的巨响后,一口偌大的水塘,顷刻间消失得滴水不留。三线建设的调整改造,已势在必行。1983年,晋林厂正集中力量仿制D30时,国务院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成立,三线地区的各省市也成立了相同机构。至此,牵动了大半个中国,影响和改变了数千万人生活,让毛泽东、周恩来心心念念的三线建设,进入了调整改造时期。1990年代,几经周折,国营晋林机械厂搬离了大娄山,搬离了海孔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