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beta 07月24日
为什么现在地里的野鸡越来越多了?古代中国人咋没有将野鸡驯化呢?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深入探讨了中国两种常见的雉科动物——红原鸡和环颈雉。红原鸡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数量稀少,却是现代家鸡的驯化祖先。而环颈雉在中国分布广泛,适应性强,却为何未能被驯化?文章结合最新的基因研究和历史考证,揭示了家鸡驯化的关键因素,指出早期驯化并非为了肉蛋,而是源于雄性红原鸡独特的鸣啼声和华丽羽毛的观赏价值,以及它们与人类早期水稻种植形成的生态关系。相比之下,环颈雉在这些方面均不具备优势,加上其胆小、飞行能力强的特性,驯化难度较大,最终未能成为家禽。

🦚 红原鸡是现代家鸡的驯化祖先,其驯化过程可能晚于此前推测,大约始于3000多年前。最新的基因研究表明,现代家鸡最有可能由红原鸡的一个特定亚种(Gallus gallus spaedicus)驯化而来。这一过程可能与早期人类种植水稻有关,水稻吸引了原本栖息在丛林的红原鸡靠近人类社区,形成了初步的接触。

🐔 早期家鸡的驯化并非以食用为主要目的,而是出于观赏需求。雄性红原鸡独特的清晨鸣啼声和鲜艳的羽毛被认为是吸引人类进行驯化的重要原因,它们提供了时间信号和装饰作用。最初的家鸡体型较小,产蛋量不高,其经济价值相对有限,观赏性是其被驯化的主要驱动力。

🌾 尽管中国许多地区有悠久的耕种历史,且环颈雉也常出没于农田,但它们未能被驯化。这主要归因于雄性环颈雉的鸣啼声不如红原鸡有特色,且体型、产蛋量均不及红原鸡。此外,环颈雉胆小、飞行能力强的特性也增加了驯化的难度,使其难以形成与人类长期、稳定的互动关系。

🌍 家鸡的传播历史也显示了其观赏价值的重要性。最初传入中国北方及其他地区时,家鸡因其稀有性和观赏性(鸣啼、羽毛)而备受珍视,养殖难度相对较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适应能力的增强,家鸡才逐渐转变为以提供肉蛋为主要价值的家禽。

中国有几种雉科动物都被喊做“野鸡”,但比较典型且常见的是红原鸡环颈雉其中红原鸡是热带雉科动物,在中国只有特定的几个地区有所分布的,比如云南南部,西藏南部,海南,还有两广地区也有部分分布。


△ 野生雄性红原鸡

而且它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就数量上来说其实已经没多少了!

在中国真正常见的野鸡是环颈雉(下图),大部分地区的“野鸡”就是特指它


△ 东亚常见的环颈雉,左边是雌性,右边是雄性

环颈雉在中国东西南北都有所分布,它们耐寒耐旱,最高出现在海拔2000米的地方,而且喜欢出现在农田周围,所以也很容易和人接触。

在中国它们有几个亚种,分布在不同地区,不同亚种的颜色略有不同,比如下面这个是环颈雉的台湾亚种:


△ 环颈雉台湾亚种

环颈雉现在在乡下确实比较常见,有时候走在乡间小路上,都能突然窜出来吓你一跳!

之所以会越来越多,主要原因是现在农村人少了,没人打扰它们了,也没什么人去抓它们了,而很多稻田依然还在耕种,环颈雉会被农作物的害虫和种子吸引,所以经常出现农田,与人的照面就显得多了。

需要指出的是,环颈雉在2008年的时候就被列入“三有动物”行列了,不能随便抓打的。

不过,就我观察来看,现在依然有人在捕捉环颈雉,我家那边有一个高速路口,每次上高速都能看到有人在挑着扁担在售卖野兔和野鸡,那个野鸡我一看就知道是野生的环颈雉。


△ 一只受惊的环颈雉,©Dori

现代家鸡是由红原鸡驯化而来的,而环颈雉是野生动物,直到今天也没有被驯化。

您可能会好奇,既然环颈雉在中国这么常见,为什么它们没有被驯化呢?

任何动物的驯化其实都不是人类的独特选择,而是出于某些原因,那些驯化动物的祖先和人类产生了某种生态关系,然后随着时间推移,人们为了强化某种生态关系,才逐渐驯化它们。

其实,只要我们简单了解红原鸡的驯化,就知道为什么环颈雉没有被驯化了!


△ 野生雄性红原鸡,©Subramanya C K

红原鸡的驯化

就现有的研究来看,鸡的驯化时间可能比想象得要晚得多,可能直到最近3000多年才真正被驯化。

2020年的一项研究指出,现代家鸡最初应该是由红原鸡亚种Gallus gallus spaedicus驯化而来。这项研究对863只现存鸡的基因组与各种原鸡的基因组进行比对,发现该亚种与现代家鸡共享的DNA最多,因此得出这个结论[1]。

这个原鸡亚种现在依然存在,它们生活在泰国和其周边的几个岛屿中,而直到大约3250至3650年前,那里的农民才开始种植水稻。

水稻的种植可能将原本生活在丛林中的红原鸡吸引到人类社区,它们被稻谷吸引,并在稻田周围筑巢繁殖。

而在长期的共处过程中,人们会偷拿它们的鸡蛋,也会狩猎它们,但是真正让人决定驯养它们的原因可能是雄性红原鸡早晨的鸣啼和那漂亮的羽毛,人们需要以此作为一种时间的提示,也需要羽毛来装饰。


△ 家养公鸡打鸣

之所以不是因为鸡肉和鸡蛋,是因为最初这些鸡的体型并不大,鸡蛋产量也很少,没有多少这方面的驯养价值。

换句话说,最初驯化鸡其实是一种观赏性的,这和现在全球每天要吃掉数千万只鸡形成鲜明对比。

2022年的另外一项研究证实了这点——家鸡是泰国等部分地区的人们开始种植水稻之后(大约3250至3650年前)才被驯化的,比以前预估的8000年驯化时间晚了数千年[2]。

这项研究还指出了家鸡分布到世界各地的时间点,其中大约在3000年前开始传入中国,然后在大约2800年前出现在中东和非洲东北部。


△ 环颈雉的蛋

为什么环颈雉没有在中国驯化?

中国许多地区开始耕种的时间远超过3000年,比如浙江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年前,而那时候浙江的居民就已经开始在种植水稻了。

当然环颈雉在浙江也是随处可见的,它们和红原鸡一样一定会被田地吸引,就像现在喜欢在天地周围活动一样,但是它们和红原鸡有一个显著不同——就是雄性鸣啼时的声音完全不同

红原鸡的鸣啼声和家养公鸡打鸣是一模一样的,如果您看过公鸡打鸣,您就知道家养公鸡打鸣时会伸长脖子,然后发出浑厚有力的声音,一次鸣啼就像是要断气一样。

其实,雄性环颈雉也会像红原鸡一样伸长脖子鸣啼,这是这些雉科动物宣示领地和求偶的方式,但是它的鸣啼就是两声“啯~啯”,就没了,声音非常普通,和红原鸡没得比。

具体鸣啼声如下:

另外,环颈雉的体型还没有红原鸡大,蛋也没有红原鸡多,既然红原鸡最初驯化大概率不会是因为蛋和肉,那中国的先民也不可能因此驯化环颈雉。

而环颈雉还没有像红原鸡一样会打鸣,自然而然失去了大部分的驯养价值。

其实,我们前文提到的那篇研究还指出,最初家鸡传入中国北方,以及其它大部分地方时,它们都是非常高贵的观赏性动物,因为家鸡是热带动物,在中国靠北的地区,养殖难度较大,物以稀为贵,更别提它们还会打鸣和漂亮羽毛了。

直到传入几百年后,家鸡的适应能力变强了,养殖的人变多了,它们才逐渐变成专门为了肉和蛋而养殖。


△ 环颈雉经常会飞上树

当然,环颈雉的羽毛也很漂亮,作为纯观赏性养殖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这种动物天生胆子比较小,而且相比于红原鸡,它们飞行能力还比较强。

所以,整体驯化难度也比较大,如果仅仅只是因为观赏的话,是难以真正被驯化的。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红原鸡 环颈雉 家鸡驯化 动物驯化 雉科动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