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报 07月22日
[健 康] 冷中暑: 冷热交替导致血管痉挛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黑龙江医院急诊科接诊26岁患者,因长时间空调房后突然外出引发脑血管痉挛导致急性脑梗。专家指出,冷热环境交替温差过大易致冷中暑,出现头晕、呕吐等症状。建议避免骤变温差,注意补水,饮食清淡,及时就医。游泳后也需逐步适应环境,警惕'脑结冰'现象。

🌡️冷热交替温差不宜过大:进入空调房温度与外界差不超过5℃,避免冷风直吹,逐步适应。

💧科学补水防血管收缩:每日饮水量至少2.5升,少量多次温水,避免冰饮。

🥒增加水分摄入:多食黄瓜、西瓜等水果蔬菜,帮助身体调节。

🏊‍♂️游泳后逐步适应:擦干身体休息15分钟,洗温水澡再进入高温环境。

🧊警惕'脑结冰':冷饮刺激致血管痉挛,伴有头痛、恶心等症状时停止冷刺激,严重及时就医。

    不久前,黑龙江省医院急诊科接诊了一位26岁的患者,她曾连续数日在空调房熬夜写论文,直至上课才外出。不久,她便头晕呕吐、浑身无力,还出现手指发麻的症状。该院急诊科主任高宇飞介绍,此患者长时间身处空调房,突然进入室外高温环境,人体难以迅速适应超过5℃的温差变化,导致脑血管痉挛,进而诱发急性脑梗。

    高宇飞说,每到夏天,类似病例屡见不鲜。实际上,这属于中暑的一种特殊情况——冷中暑。中暑并非仅能在热环境中发生,从冷环境进入热环境也会发生冷中暑,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甚至腹痛腹泻等症状。人在空调房时身体不出汗,热量积聚在体内,突然进入高温环境,体内热量剧增,超过体温调节能力,体温调节系统失灵,热量无法散发,便会引发冷中暑。

    那么,夏季该如何避免冷中暑?

    高宇飞介绍,首先,冷热环境交替时温差不能过大。即将从开着空调的室内来到室外时,可提前关掉空调,提高室内温度,让身体逐步适应温差。进入空调房后,空调温度设置应与外界温差不超过5℃,且要避免冷风直吹人体,待身体适应后再逐渐调低温度。同时,避免长时间处于密闭空调房间,每隔2至3小时要开窗通风或适当外出走动。其次,要注意补水。建议每日饮水量不少于2.5升。不要大量喝冰饮,而应少量多次喝温水,保证血管不发生急剧收缩。再次,饮食方面可多吃水分多的水果或蔬菜,如黄瓜、西瓜等。

    高宇飞提醒,一旦从冷环境转到热环境后出现头晕、恶心等冷中暑症状,要解开领口纽扣、腰带,擦掉汗液,注意通风,少量多次补充温水,休息片刻症状即可缓解。若症状较重,或冷中暑者年纪较大,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则应及时就医。

    对于夏季喜欢游泳的人群,要格外注意。泳池温度比空调房温度还要低,游泳后不要立即进入高温环境,应先将身上的水擦干,休息15分钟后,洗个温水澡,再到室外高温环境中。

    夏季除了应避免温差较大的冷热环境的突然转换,也不要在高温下大量饮用冰饮,因为这极易引发“脑结冰”。

    “很多人从冷环境进入热环境后,会喝凉饮料解暑,但体温调节中枢来不及反应,就会造成血管痉挛。”高宇飞说。“脑结冰”可伴有头痛、流泪、恶心、呕吐、肢体乏力等症状,一般持续几分钟可自行缓解,少数患者会持续半小时或更长时间。“脑结冰”造成的血管痉挛会导致血管远端的脑组织供血减少,若持续时间较长,可能还会出现脑坏死现象。

    一旦出现“脑结冰”症状,应首先停止冷饮摄入,隔绝冷刺激。若头部疼痛剧烈,可适当按摩缓解,或小口饮用温水,缓解冷刺激。

    需要特别警惕的是,如果头痛伴随视力模糊或持续时间较长,可能是脑血管收缩异常的表现,应及时就医。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冷中暑 夏季防暑 温差适应 科学饮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