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天,亚马逊也下场进入 Ai 编程赛道,开放 Kiro 产品公测。
官网地址:kiro.dev
Kiro的产品定位,图源官网
Kiro 是对标 Cursor** 的 IDE 类型,内置了 Claude Sonnet 4.0 和 Claude Sonnet 3.7 两种模型可供选择,而且在内测期间,这俩模型都可以免费使用。
抱着体验的心态,第一时间注册了 Amazon 账号,下载了该产品。
产品体验过程
首次启动后,它可以直接从 VS Code 中复制导入已安装的插件,这点体验极好,这意味着用惯 VS Code 的程序员可以无缝迁移操作习惯。
Vibe 模式和 Cursor Agent 没太大区别。
Vibe模式和Spec模式
Spec 模式还是挺新奇的,选择这个看看效果。
选择这个模式之后,首先它会根据用户输入的内容,自动完成一份详细的需求说明书。
之后,会根据需求说明(Requirements),完成产品设计书(Disign),最后生成具体的任务列表(Task list)。
每一步都根据上一步的内容进行生成,生成前会提醒人工进行确认。
这样的好处是,每一步具体的内容会安排得更加精细,在任务列表视图下,可以让它一步步分步完成。
总言之,Spec 模式适合那些对项目细节有要求的技术人员,本质上是做一个需求具象和任务拆解,虽然提升了生成质量的可控程度,但代价是需要分步确认,花费更长的时间。
对于对细节没追求,以成果为导向的玩家来说,还是 Vibe 模式更为合适,让它自己迭代,只看结果就行。
总结
Spec 模式其实和 Github 上 Context Engineering Template 这个项目的思路比较类似,在正式开始任务前,先明确好产品需求提示(Product Requirements Prompt,PRP)。
这也反应了在新的 Ai 竞争环境下,提示词工程进化为了上下文工程,通过更好的需求说明,给到 Ai 更多的上下文信息,以此提升 Ai 的输出质量和潜力,标志着从单次指令优化到系统性输入管理的演进。
虽然还没有深入体验 Spec 模式,但体验一天 vibe coding 下来,我感觉和 Cursor Pro 差异不大,比 Auto 模式下的 Cursor 强了不少。
不过,目前用的人有点多,Claude Sonnet 4.0基本无法使用,3.7 还能继续使用,不过会偶发出错提示:
An unexpected error occurred, please retry这种情况让它重试或继续就行了,优质产品匮乏的时代,能白嫖还要什么自行车。
现在我的工作流程已演化成:
- 用 Cursor 做一些 Ai 参与程度不高的项目预研。用 VS Code + Augment Code 处理一些复杂问题,定期查看结果,交互修改。用 Kiro 去做一些单独的产品线,纯 Vibe coding,不细究任何代码细节,只对结果进行检查和反馈。
这三个就像只为我服务的“实习生”,三线并行,时不时切换思路,查看结果。
写完本文,又去 kiro 官网看了下,它现在因人数过多,停止注册了。在这个变化极快的时代,信息灵通才能吃到时代红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