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报 07月02日
[人 才] 冯攀龙:“铆”在航空事业最前线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讲述了冯攀龙,一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成飞的飞机铆装钳工首席操作技师,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航空制造一线的故事。从一名对飞机充满憧憬的学生,到技术精湛的工程师,冯攀龙不仅参与了多型飞机的制造,还带领团队进行技术创新,推动数字化转型,为公司节约了大量成本。他强调工匠精神的传承,致力于培养新一代工匠,共同为中国航空制造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冯攀龙因对飞机的热爱,从西安航空学院毕业后进入成飞,师从技能专家刘时勇,开始了他的飞机铆装工作。

🏆冯攀龙通过刻苦训练,在技能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并逐渐成长为成飞的骨干力量,建立了“冯攀龙青年创新工作室”。

💡冯攀龙带领团队进行技术革新,应用终孔装配技术,优化装配流程,提升效率和质量,并积极推动三维辅助投影、人机外骨骼等创新成果落地。

⚙️在数字化浪潮下,冯攀龙注重传承工匠精神,将经验数据化,培养新一代工匠,研发智能检测系统,推动中国航空制造业不断发展。

——“以青春之名赴创新之约”系列报道之六

冯攀龙正在检查飞机。张仕文摄

◎杜星婷  潘 颖  本报记者 于紫月

    “10年前,我还是一名学生。第一次踏入公司大门时,我望着门口那架歼-10战机,激动得心脏都要跳出来了。”冯攀龙说。

    10年后,这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成飞”)飞机铆装钳工首席操作技师已是我国多型飞机的制造者,把自己“铆”在航空事业最前线。前不久,他被授予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我也想参与建造飞机”

    冯攀龙的父亲是一位农民,也是一位精通汽车修理的司机。农闲时,为贴补家用,父亲会在周边县镇做卡车司机。儿时,冯攀龙最深的记忆就是陪父亲一起修车、给父亲递工具。

    上高中时,冯攀龙偶然在电视上看到一部关于中国航空工业的纪录片。“我也想参与建造飞机。”他说。

    后来,冯攀龙如愿来到中国飞机城——陕西阎良,入读西安航空学院。

    在那里,冯攀龙废寝忘食地学习专业知识。一次,老师布置了机械制图作业。画图时,冯攀龙几乎不去食堂吃饭。同学从食堂给他带来的馍馍,直到完全凉掉,他也没吃。

    说到这段经历,冯攀龙有点不好意思。“我一画图就很兴奋,感觉不到饿。”他说。

    当这个“90后”小伙专注学习时,我国新型航空装备正密集涌现。2010年前后,在距离西安航空学院不远的成飞,我国自主研制的多型先进航空装备在这里制造。

    2015年4月,冯攀龙进入成飞。冯攀龙认识了全国技术能手、成飞铆装钳工技能专家刘时勇并拜他为师。

    “我师父平时不爱说话,但他每次说的话都很关键。这有点像我父亲。”冯攀龙说。

    进厂半年后,冯攀龙参加了厂里的工人技能比赛,但没能进入决赛。师父知道后,只说了一句话:“再多打一个铆钉,你就能进前6名。”冯攀龙记住了这句话,开始勤学苦练。每天在完成日常工作后,冯攀龙都会留在车间,用一两个小时磨炼技艺。一年后,再次参加技能比赛,冯攀龙获得了第一名。

    入厂4年后,27岁的冯攀龙有了自己的徒弟。现在,冯攀龙已是成飞“冯攀龙青年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

    这个工作室的主要任务是承接科研课题、协调相关资源推进一线技术攻关以及培训青年技术工人。

    冯攀龙带领工作室成员与公司博士创新工作站深度联动,完成技术革新课题16项,为公司节约生产成本1400余万元。此外,他提出应用终孔装配技术,通过优化前端装配流程,大幅提升了装配效率和质量。为保证生产质量、降低劳动强度,冯攀龙还积极推动三维辅助投影、人机外骨骼等创新成果落地。

    “追求极致的态度永远要传承”

    2025年初,冯攀龙接到一个紧急任务。他第一时间带着工具、零件,和几位徒弟先乘飞机再转火车,抵达了任务现场。抵达后来不及放行李,他们就开始工作了。第一轮工作从上午9点干到凌晨2点,短暂休整后,清晨8点他们再次进场。当最后一件工具收起时,时针已经指向次日傍晚6点。在此期间,他们始终“钉”在岗位上,没人合过眼。

    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在吃晚饭时,冯攀龙终于借用保安室的座机给妻子打了个电话。他还记得电话那头,妻子长出了一口气说:“我以为你失踪了呢!”

    这样的“失踪”,后来冯攀龙还“上演”了很多回。

    十年来,冯攀龙参与了多个型号的制造工作,也感受到了我国航空制造业的蜕变。“生产线旁,工装越来越少,工作精度越来越高;重复、繁重的劳动越来越少,数字化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多。不过,不论如何发展,飞机制造这项工作对技术工人的要求从未降低,甚至还越来越高。”他感慨道。

    在数字化浪潮中,冯攀龙带领团队主动转型,将老师傅的经验数据化,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手感转化为可传承的参数。

    冯攀龙的徒弟们常说:“冯师傅的眼睛就是尺子,看一眼就知道公差合不合格。”不过,冯攀龙更希望培养出“超越尺子”的新一代工匠。

    “飞机翱翔的每一秒,都是千万个细节的完美呈现。”冯攀龙常常这样教导徒弟。如今,他正带领团队研发智能检测系统,将“人眼标尺”转化为精准算法。

    不过,在冯攀龙看来,真正的工匠精神永不过时。

    “数字化让标准更精确,但追求极致的态度永远要传承。”他说,每当看到徒弟专注工作的身影,他仿佛看到了中国航空制造业的未来——在传统与创新的交融中,飞向新的高度。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冯攀龙 航空制造 工匠精神 技术创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