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某人的低维认知 06月12日
文章推荐 | 2025 年的稀缺与充裕 | Alex Danco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2025年背景下,AI技术发展带来的稀缺与丰裕的转变。作者Alex Danco重新审视了旧文,重点关注“轻型业务”与“重型业务”、代码的定义从“资本”转向“劳动力”,以及企业内外AI代理的不同价值。文章还讨论了“红皇后竞赛”对企业盈利的影响,以及科斯理论在AI时代的适用性。最终,作者预言链上Agent将成为未来创新的重要方向,并对软件世界的新丰裕时代充满期待。

💡 **轻型业务与重型业务的对比:** 文章强调了软件型业务在AI时代的重要性,指出“轻型业务”更具盈利潜力。这与对传统“重型业务”模式的审视形成对比,预示着商业模式的转变。

🤖 **代码的重新定义:** 过去,代码被视为“资本”,用于构建资产。而现在,代码更像是“劳动力”,强调其直接创造价值的能力,尤其是在快速迭代的AI领域。这种转变反映了对价值创造方式的重新思考。

🏢 **企业内外AI代理的差异:** 作者认为,企业内部的AI代理可能面临挑战,而企业外部的AI代理,尤其是在链上Agent方面,将有更大的发展潜力。这预示了企业边界的重塑和新型商业模式的出现。

🔄 **红皇后竞赛与盈利挑战:** AI领域的“红皇后竞赛”导致企业难以维持利润,因为用户切换成本极低。这促使企业必须提供“完整的方案”以保持竞争力,也加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

⛓️ **链上Agent的未来:** 作者预言链上Agent将成为未来创新的重要方向,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独立、无状态的任务执行。这种模式有望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

孔某人 2025-04-19 00:07 北京

Scarcity and Abundance in 2025,一篇奇文。

原文标题 Scarcity and Abundance in 2025,发布于2025.3.27。

    原文地址:https://alexdanco.com/2025/03/27/scarcity-and-abundance-in-2025/

    本文使用GPT-4.5翻译,并经过了人工修订。

    孔某人评价

    我转这篇文章并不代表我完全认同他的观点,但我看了之后确实觉得这篇文章应该给我的读者看下,所以才花费时间整理了这个翻译文。

    这篇文章的观点挺新颖的,甚至说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他的意思。这篇文章有两个前置阅读材料,如果看过的话应该更容易理解一些。我目前还没看过,会考虑后面进行翻译转载。

    我个人对他文章末尾的链上Agent的想法目前无感,当然也可能是我理解还不深。

    在附录中,我补充了关于作者Alex Danco的信息。

    正文

    这一周对于那些讨厌AI的人来说,可能真的不太好过。不仅因为最近的“吉卜力日”(如果你不知道这个梗,那恭喜你成功远离了网络喧嚣;不过,你随意打开Twitter的信息流刷几下就会明白我的意思),还因为Dwarkesh的新书《规模时代》(The Scaling Era)刚刚由Stripe Press出版,这本书通过口述历史的方式记录了AI到目前为止的发展历程。这周整体的气氛,让我想起几年前我在Social Capital写过的一些旧文——“Scarcity and Abundance” 系列。

    当年的“Scarcity and Abundance” 系列实际上包括两个不同的系列文章:一个是2016年写的《涌现层次》(Emergent Layers),这一系列是在经典理论《创新者的窘境》(The Innovator’s Dilemma)的基础上延伸探讨;另一个是2017年发布的,主要讨论在资源丰盈环境下的正反馈循环和“红皇后赛跑”(Red Queen’s Races)。我觉得即便到了8年后的今天,这些观点仍然经得起推敲,并且相当准确地预见了2025年的现实情况。

    今天,我打算重新审视一下这些旧文章。既然我们现在已经确凿地进入了AI Agent发展的S型曲线中某个阶段(具体如何演进至今,建议大家去读Dwarkesh等作者的著作,而非从我这里获取),我们接下来应该如何判断哪些行为确实是新出现的,哪些行为仍然是刻意为之,以及还有哪些目前尚未明显,但可能即将发生的趋势?当我重新回顾这些旧作时,有三个主题特别引起我的注意,很可能成为未来几年发展的重要叙事:

    我们现在就开始探讨吧!

    理解丰盈

    八年过去了,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我所提到的两个系列文章:

    这两篇系列文章分别讲述了“良性循环”如何大幅降低某些关键投入成本,甚至下降数个数量级,比如摩尔定律、网络连接成本,以及如今推理和计算成本的剧烈降低。在每一个案例中,当消费者发现现有解决方案“过度满足需求”(于是喜欢新方案因为便宜),同时也“无法充分满足需求”(喜欢新方案因为更好)时,就会迅速而大规模地转向新的S曲线。

      标题: 消费化左栏:传统解决方案- 昂贵 (需要预算审批)- 多因素;多用途但死板 (像一战战列舰一样设计)- 暴露的复杂性 (许多功能和细节需要专业人士)
      中间:服务过度服务不足
      右栏颠覆性进入者- 更便宜 (更容易购买和试用)- 可以是单一用途,并在特定的待完成任务 (Job To Be Done) 上表现出色,但仍具适应性- 复杂性被隐藏 (不太成熟的客户也能使用);为出色的用户体验 (UX) 而构建
        第一行:需求丰裕供给
        考虑的因素更少-> 更极端的二元结果-> 更专业化的差异;成功的复利效应更强-> 更低的转换成本,隐藏的复杂性,更便宜,更好-> 消费决策中的摩擦更少 -> (循环)
        基于以上回顾,我们可以把当前的软件与AI产品发展路线图分成四个象限:

          令人感到牵强疲惫的传统模式;

          突然变得极其丰富且成本几乎可以忽略的全新资源;

          对这些新资源产生无限需求的消费者群体;

          以及Nvidia。

          左上:新兴稀缺资源,NVIDIA右上:未被充分服务的客户,YC左下:新兴丰富资源,Cursor又下:被过度服务的客户

          盈利潜力与红皇后竞赛

          首先,我们得问一个问题:在所有竞争激烈的行动发生的这两个象限里,到底哪些公司能长期赚到钱?毫无疑问,用户确实获得了真实的价值,但哪些类型的企业能真正维持稳固的利润空间,这并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这些领域的用户切换成本极低——这恰恰也是我几年前在“丰盈周期”中明确提出的关键特征之一。本周有一些耳语(我不会链接这些信息,因为它们只是传闻)提到几家著名的AI初创公司可能在营收增长数字上有所夸大。我认为,这恰好反映了一种普遍的市场情绪:并不是说这些公司都在刻意欺骗,而是市场对这些业务的长期可持续性抱有深刻的怀疑。

          现在的AI领域确实是一场经典的“红皇后竞赛”:你必须不断地加快速度,才能勉强维持原位而不被淘汰。其后果就是,无论对于强调产品差异化和特色的“尖端型企业”(需要持续满足甚至超出消费者预期),还是那些大规模资本投入、负责基础设施建设的“公共设施型企业”(比如数据中心等),都很难真正捕获到它们创造出的巨大价值。这种循环使两类企业都难以脱身。

          (上图来自2017年)

          Replit公司的Amjad Masad是“新丰盈象限”中的一位耀眼明星。他在Technology Brothers Podcast Network (TBPN)的节目中分享了一个重要观点:即使短期内快速实现了营收增长,也不再能确保企业的长期成功。因为在这些不同(但都很优秀)的产品之间,用户的切换成本如此之低,以至于几乎所有创造出来的巨大价值都变成了“消费者剩余”。这当然是好事!但如果你试图在考虑估值的基础上挑选未来赢家的话,那祝你好运。

          我们目前正见证着“尖端型企业”和“公共设施型企业”的最佳案例,这些企业正被一种持续加剧的循环所推动:产品专业化和差异化日益显著,底层基础设施建设持续被提前投入,而消费者的选择过程则变得越来越简单。Amjad因此强调企业必须提供给用户一个“完整的方案”,才能真正保持用户的粘性和产品差异化。我预计这种“加速的跑步机效应”还会继续加剧——我以前从未见过如此激烈和快速加速的“红皇后竞赛”。

          “代码即资本”的巅峰时期?

          与此同时,如果我们把视线重新转回那些早已规模巨大、优势显著的大公司身上,会发现一个经典的“稀缺与丰盈”主题正在毫不意外地上演:那些本来就已经被过度服务的客户,如今却被现有巨头强迫性地提供更多并非真正必要的服务。

          技术发展S曲线早期,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观点:大公司最有机会从变革中受益——“这种变革并非颠覆性的,而是延续性的!”在AI领域,这种观点尤其突出。不久前,一个很常规的观点是:“AI的核心在于数据,而大型公司掌握着大量数据;AI最终将体现为使现有产品更加情景化、有用化,而大公司最有能力利用这一优势。”

          然而,事情并未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对吧?人们最喜欢的那些新产品——ChatGPT、Claude、Cursor、Replit——全都是创业公司出品。即便科技巨头的同类产品被用户采用,据我所知,这也仅仅是凭借渠道上的优势,而非产品本身更优秀。此外(虽然也有少数例外,比如NotebookLM),掌握我们所有用户数据、拥有理论上重要的“上下文优势”的科技巨头,却往往强迫性地推出了很多令人反感的鸡肋功能,根本没人真正想用。(不过话说回来,这些巨头手头也确实有一些真正受欢迎且成功的项目,比如Llama。)

          拥有用户的全部上下文数据,迄今并未如人们之前预期般带来明显优势。事实表明,用户非常乐意主动将他们需要的上下文信息带入产品,然后把产品作为一个专注完成具体任务的工具。尽管之前人们曾大谈AI是“了解我的上下文并帮我节省时间的编排工具”,但真正成功的AI应用实际上更多集中在明确、具体的任务上。我预计这种趋势还会持续下去。

          如果你尝试去探究究竟是什么区分了那些让人感觉“神奇”的产品和那些给人感觉“毫无诚意”的产品,你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那些大公司推出的鸡肋功能——比如苹果的Genmoji或文本摘要,谷歌和微软那些“情景化”产品——体现的是一种试图最大化软件资产价值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的核心是“代码库即资本”,他们所推的各种AI工具,目的似乎都是为了持续不断地从已有资产中挖掘出未被发现的价值。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们热情使用的新工具,比如用于编程的Cursor、OpenAI Operator,甚至是较为“基础”的应用场景,比如律师用NotebookLM总结案件文档、然后在开车时用听的方式获取信息。在这些应用中根本不存在什么“资产”概念;产品对用户的价值也不依赖丰富的上下文、网络效应或其他明显的软件垄断优势。软件只是单纯地完成某项工作,而这项工作能直接创造出实实在在的价值,即使在过程中仍需要一定的人类监督。

          或许这么讲有点轻率,但不妨这么理解:“我们正从‘代码库是资本’的时代(过去几十年软件行业的主导思维),逐渐进入‘代码即劳动力’的时代。”毕竟这是一篇博客文章,这种比喻也确实很适合这种媒体,更适合当下这个时代的气氛:如今的新项目和创业公司正在以“这个代码能否立即为我赚钱”为基础,写下大量代码(Simon Wardley曾将这种方式称作“价值驱动开发”)。现在的代码库,更像是一支等待被训练的劳动力,而非精心架构的生产流水线。当然,你仍然需要精心思考如何训练这支“劳动力”,但思考的方式已经不同于从前。你对代码产生利润的预期,也远比过去那种耐心的资本投入模式更为直接、更具进取性。

          如果你读到这里,还在好奇为什么我会在“尚未被充分服务的客户”那个图表框里放上了 Y Combinator 的标志,现在你应该明白了——因为创业公司群体,实际上正是在旧有“代码库即资本”模式下被严重过度服务的群体。作为一家新公司,你并不需要,也根本不想要所谓的“资本”本身!你真正需要的是增长和市场信号。如果能够通过“劳动力”(代码)而非“资本”实现这些目标,那就再理想不过了,只要账面上合适。这也就毫无疑问地解释了,为什么最新一批YC孵化公司所赚取的收入,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批——这就好像一家制造商突然发现了一支技术水平不错、价格又极为低廉的劳动力队伍可供雇佣一样。面对这种机会,你不会过度资本化投入,只会赶紧踩下油门一路狂奔。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觉得眼下这个时期可以称作“代码即资本”的顶峰期。真正的资本性资产正在转变为大型模型和芯片等基础设施,这些东西可以融资、可以租赁。未来,我们很可能不再像过去那样,将个别公司的代码库浪漫化地视为独特的“资产”。我认为这种变化是一把双刃剑,但无疑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罗纳德·科斯的代理理论

          我要提出的最后一个观点可能会引发争议。我本人对AI Agent能否大规模提升大型企业内部的“有效产出”持有高于平均水平的怀疑。然而,与之相对,我认为企业之间的缝隙空间将产生大量不可预料的新价值。请允许我详细解释一下:

          我们前几天曾讨论过科斯的《企业的性质》,我一直觉得这个旧理论在当前语境下尤为值得重新审视。如果你对科斯的观点印象模糊,我简单回顾一下: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理论,即“O型环生产力理论”(O-Ring theory of productivity)。该理论最初用于解释国家经济发展问题,名字源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事故(该事故由一个小零件的失败导致整艘航天飞机失事)。这个理论认为,经济活动的总产出最终取决于最薄弱的一环,而在复杂系统中,识别这一最薄弱环节往往并不容易。O型环理论与科斯的理论结合紧密:企业倾向于内部化那些特别容易出现O型环问题的工作,即复杂且高附加值的任务。

          最终,企业内最有价值的工作通常是由人类负责任地防范O型环问题的任务。这意味着,复杂的决策与约束机制必须由人类明确负责,企业价值的核心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上下级汇报关系,但当然不限于此)。

          那么,这和AI Agent有什么关系呢?我对此的猜想如下:AI和人类混合的工作特别容易遭遇O型环问题,它们在执行任务链条时的整体价值明显取决于其中最薄弱的环节(例如,只要某个AI步骤出现了“幻觉”(hallucination)或接口错误而未被及时捕获,整条链上的工作成果都会被废弃)。而企业几十年来正是专注于解决此类O型环问题演化而成的组织结构,这恰恰是企业的基本属性。

          因此,你甚至可以构建一个看空的观点:越靠近企业核心业务的工作流程,就越不适合使用AI Agent协助,原因正如科斯理论对企业边界的阐释。也许最顶级的公司能真正掌握内部代理系统,但对于普通公司而言,AI Agent参与实际工作本质上是一种外包行为。虽然我个人并未如此悲观,但我赞同泰勒·考恩(Tyler Cowen)的文章观点:寄希望于现有企业(即便在非常颠覆性的环境下,这些企业仍占GDP的大部分)因AI Agent而出现10%的GDP增长,这种想法恐怕过于乐观。

          表面上看,我似乎对Agent能创造的价值持悲观态度,但我真正想表达的却相反:真正令人兴奋的新工作机会将更多诞生于企业外围,即企业之间的市场缝隙。市场天然就充满了真实风险承担,更重要的是,经济已通过科斯理论自然地筛选出这种低信任、高自主性且伴随直接结果的交易环境。商业交易、贸易、支付、保险、资本市场等领域早已发展出强大的防御机制,以应对意外事件(甚至还能从中受益,体现反脆弱性)。随着模型上下文协议(Model Context Protocol, MCP)推进AI的互操作性,独立AI Agent之间的组合也正在逐步形成新的涌现层。如果你想了解未来的涌现趋势,我建议你关注这个方向。

          当然(或许你已经猜到了我的意思)——我们已经拥有了一个绝佳的实验平台,能够快速试验哪些想法真正有效:

          我们已经看到“稳定币是AI代理彼此之间进行支付的天然方式”这一观点正在得到广泛接受。但还有一种角度思考这个机会,我在2017年的《丰盈》(Abundance)系列中曾提出,即:廉价的区块空间才是独立AI代理进行状态存储和记录的天然场所。这一点极为有趣:如今我们有了低成本的公共状态存储与执行环境(例如Solana和Base区块链),允许AI Agent(可称为“链上Agent”)成为完全独立、无状态且以功能为导向的执行体,自由地“执行任务”。对AI Agent而言,最重要的API之一将会是类似Thirdweb这样的服务,它使Agent能通过传统的Web 2.0 API轻松地在共享、中立的区块状态中进行读写,无需额外配置RPC等技术工具。这提供了一个额外的组合层,强化了MCP,因为现在存在着有效、无需许可且共享的公共状态可供使用。

          上述机制最终将形成一个丰盈的良性循环:一方面(右侧),链上Agent能以无状态的形式自由执行任务(因为真正的状态信息,如账户余额等,都安全存储在链上这个中立的、处于任何企业边界之外的公共空间);另一方面(左侧),则是这些Agent的任务消费者,他们可能是人类,也可能是其他Agent,而无论哪种情况,他们决定是否接受某个Agent提供的服务,只需做出简单的“是/否”判断即可:“这是否正是我想要的?”

          以下是我在2017年对这个想法进行展示时绘制的示意图:

          当年我写下这些时,许多人认为这只是一堆“词汇沙拉式的幻觉”,但我清晰记得,有一位如今在AI领域非常重要的人物曾专门写邮件告诉我,这个论点极具洞见。我们或许尚未完全抵达那个未来,但我想它的轮廓已然浮现了。你能看到吗?

          就写到这里。如果你读到这里,衷心感谢你的耐心阅读。祝你在这个软件世界的新丰盈时代,愉快地探索、创造和享受!

          附录:关于Alex Danco

          本节内容由ODR调研得到。

          教育背景

          Alex Danco 出生于加拿大,多年来以跨界背景著称。他本科就读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2011年获得人体生理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他在麦吉尔大学神经科学系继续深造,攻读神经科学硕士并参与了针对下背痛等课题的实验室研究。完成硕士学位后,Danco 决定不继续攻读博士,而是投身创业领域:他通过企业家驻留计划加入蒙特利尔的科技孵化器 TandemLaunch,创立了名为 “BackTrack” 的初创项目,致力于创新改善背痛治疗的方法。这一跨学科背景(生命科学与创业)的经历为他日后在科技和金融领域的独特视角奠定了基础。

          职业经历

          主要思想与知名作品

          Alex Danco 不仅在职业履历上横跨科研、创业、投资和大厂产品,他还是一位高产的思想作者。他通过个人博客和新闻通讯“Alex Danco’s Newsletter”分享对科技、金融和社会的深刻见解,累计吸引了数万名订阅者。Danco 的文章常以独特视角剖析复杂现象,以下是他一些具代表性的作品和观点:

          (除此之外,Danco 还写过诸如 “Michael Scott 的社会阶层理论” 等有趣的文化类分析,以及对加拿大科技生态的反思文章。)

          在科技和金融领域的影响力

          凭借上述经历和作品,Alex Danco 在科技创业和金融投资圈中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媒体报道与访谈

          Alex Danco 的洞见也让他成为各类媒体和播客节目的常客:


          交流与合作

          如果希望和我交流讨论,或参与相关的讨论群,或者建立合作,请加微信,联系方式请点击 -> 专栏简介 及 联系方式 2024

          本文于2025.4.19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AI 稀缺 丰裕 代码即劳动力 链上Agen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