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郑州大学副校长单崇新指出,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人才,但大量科研成果未能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此,他建议营造潜心钻研的良好环境,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无缝对接;完善体制机制,涵养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完善金融服务创新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构建以创新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促进科研成果的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
👨🔬营造潜心钻研的良好环境是关键,让科研人员专注攻坚,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从而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涌现。
🤝加强产学研深度合作至关重要,通过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无缝对接,使更多的科研成果能够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完善金融服务创新体系,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后盾。
🎯构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科研成果的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
【代表委员建言】
单崇新 全国政协委员、郑州大学副校长
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高素质科研人才队伍以及众多前沿科研成果。然而,大量具有潜在价值的科研成果未能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进一步营造潜心钻研的良好环境,让科研人员在自己的专属赛道上安心攻坚,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助力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二是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产学研深度合作,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使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是通过完善体制机制,涵养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让科技工作者放下包袱,尽展才华。
四是要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创新体系,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构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全面准确反映成果的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
(本报记者 张毅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