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类典型误区:为什么你的AI用不好?
很多人出现问题,其实是出现了使用误区。具体看几个例子:
误区1:工具与场景错配
错误示范:用豆包处理深度商业分析,导致输出空洞。
①把高质量的文章直接输入给豆包,和它说“提炼这篇文章的重要内容并整合成一个600字左右的口播稿”。它给我反馈的内容就已经很完整了,但不够具体。
②我再和它说“主题围绕***”,缩短至500字,它给我的版本就已经很接近了。
③但我还是觉得它的标题假大空,所以输入了几次让他重新改标题,但还是不行。此外,每次输出的正文内容也在换描述,反而有几次能有很抓人眼球的表述。所以我自己再写了一个开头,正文把几个版本的好句子结合在了一起。
解法:换成DeepSeek吧朋友。
prompt+喂高质量文章:帮我把以下内容转化成600字左右的商业口播稿,谈谈+。
误区2:没有思考,就没有正确的指令
错误示范:选题构思环节,利用DS帮我想想可以从哪个角度去写。
做挪车机器人这个选题,我的提示词是:“我在写一个关于挪车机器人的脚本,没啥思路,又不想写成一个纯粹的营销号那种,想写深度一些,有什么好的建议么”,它就会给我“技术赋能”“空间焦虑”“未来图景”三个角度的文字。
但有点泛泛而谈,然后我会进一步问:“我要比如说,有多少家公司在做这个类型的机器人,然后每一家具体是什么品牌,这个市场空间有多大,落地如何?这是一门好生意么?这和汽车的自动泊车有啥区别?这和自动停车场技术可以融合吗等等”这种问题,它就会列举一些公司名称并回答我相关的信息。
它能一定程度上解决我“讲什么”的问题,但是“如何讲得有趣”,它在语言风格上还做得不是特别精准,让它学贴吧老哥阴阳怪气可以,但是实际工作还没法直接用。
解法:通过问出小白问题得到选题方向,或许是个不错的办法。但是一问一答效率太低,而且没有体现出自己的思考。
①下一个清楚的brief。
②试试“反常识视角”。
prompt:我要写一个关于挪车机器人的视频脚本,时长2-3分钟,语言风格是偏轻松的科技财经科普。结合挪车机器人的当前市场空间、未来商业前景、主要玩家和它们的差异化特点写吧。每个数据出处都要真实有效,找不到原有出处就告诉我,不要瞎编。
误区3:用错了环节
案例①:
一、选题方向判断。
接到一个命题,结合需求brief与过往经验,心里大致对选题有方向判断。
二、信息搜索+自主生成观点。
1.看完招股书+相关文章+google搜索/公众号搜索/kimi搜索再看几篇高质量文章,得出基本结论——哪些是别人写过的,哪些是我独特观察。
2.看ds生成的成稿,偷一些表达,放到摘抄本儿上。
三、成稿。
在自己与AI的几个框架上反复拉扯,这个也好,那个也不愿意放弃。
过于看重表达,忘了主次矛盾。本应“先通过事实搭框架-再在框架中填事实”,却忙于筛选AI批量给出的好词好句,流连于它提供的所谓金句表达,挑挑拣拣,浪费时间。
案例②:文本写完后在同一个对话记录里,问AI是否符合大纲的逻辑,或者寻求它的修改建议(一般没啥新鲜建议)。
解法:没有。
创作者困惑:
无时不刻的选择,有时是人生的地狱。
现在内容创作已经不会淹没在过量信息中,可以相对快速地梳理出脉络。
但现在又多了DS批发表达带来的海量选择——造成低效。
需要来一段流程上的适应期+选择上的祛魅期。
三、优化建议:从工具依赖到工作助手
1. 事实核查费时间:永远少不了核查这一步
对AI生成的关键数据、案例标注来源需求,减少后期核查成本。
2. 没有想要的语言风格:优化提示词
增加限制条件:如“避免假大空表达”“需包含至少3个具体案例”。
风格训练:上传历史优质内容,要求AI学习特定文风(如“模仿小红书栏目X的标题风格”)。
3. 担心“AI依赖症”:分阶段使用AI
中期:设定“人工创作时间”,保留深度思考空间。自主搭建框架后,再让AI补充细节或润色。
4. 构建内部AI知识库
5. 多工具协同,优选方案
鞭策多个AI干活:
把brief给不同的AI,包括deepseek、元宝、Kimi、偶尔钉钉AI助手。
拼接不同AI的内容,判断谁是框架、谁是细节、谁在某个领域更为专业。
6. 灵感激发不到位:换换“反常识视角”或“极端化方案”
找灵感:在没有框架思维的时候,让AI帮我发散升华一下,激发不同的角度,最后可能也不会用他给的答案,但是对启发思维是有用的。比如开始一个新栏目,栏目介绍应该体现什么要素,发现AI回答和自己的思路8成是重合的。
四、结论:AI的核心价值,在你自己手上
认清一个事实,AI的核心价值在于“辅助决策”而非“替代思考”。
1. 明确分工:将AI定位为“超级助手”,负责信息收集、灵感激发等低创造性环节。
2. 强化训练:通过历史数据训练工具适配业务场景。
3. 建立规则:建立最适合自己工作流的规则,制定核查标准、风格指南,降低后期调整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