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应该是极度的资本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一般的白左言论和平等言论我完全消解了,我也很讨厌很多形而上的虚词,觉得指代不清晰因此很油腻。直到去听桑德尔的反思引起了很多内省。
他讲到的是“意义感的坍缩”,就经济学里的效用最大化,在现实执行里往往被统一成了金钱最大化(以及金钱的几次导数的最大化)。但他提到因为资本主义的效率化使得即使富人也大规模的找不到人生的意义进而导向虚无主义感到痛苦,这种效用显然是片面的。例如就算你很有钱去雇佣很多俊男靓女来关心你,但你也会因为有前置交易约定而消解这种被在乎的古典意义。我一下子听进去了,他在用功利而非道德的角度去解构,由结果(即人的体验,也就是效用)来倒推过程是否有效。
近来连续看了有关小红书和字节两家公司内部外部早年的几十上百篇文章,也和很多亲身经历过的人有过交流。之前在的投资机构第一轮投进了小红书,也做过高管交流。但我从没意识到做一个社区(尤其是早期)是这么的特殊,今天投流买量是常态、A/B test是常态、用金钱激励用户是常态、追求用户规模和时长是常态,这也都是符合平台内资本主义逻辑的。但哪里出问题了呢?其实是用户的质量与用户间的交互出了问题,这也类比于桑德尔说的一个商业平台其中“意义感的坍缩”。因为流量与商业化规模的最大化并不是效用的最大化,尤其对于社区产品而言。
这种逻辑让社区的感性构建反而具有了理性视角,意义感本身作为功利效用的一部分。人依然很复杂,关于人的产品依然无法片面归因。
